时间:2025-04-15 10:34 作者:刘达 浏览量:427
◎本报记者 雍 黎
世界最远探测距离的雷达落地重庆,建成后能高分辨率观测1.5亿公里范围内的小行星。
7月8日,在重庆市科技局组织下,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与重庆云阳县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以下简称分布式雷达)项目。
据了解,分布式雷达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建设,拟研制世界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高分辨率观测1.5亿公里范围内小行星。重庆市科技局积极引进推动设施在重庆布局建设。
“目前我们对太空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在对小行星、地月系统等方面的研究需要一个大型雷达。”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表示,该项目的建设可实现上亿公里外的小行星和类地行星观察,将填补国内在这方面研究能力的空白,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态势感知等国家需求,并用于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领域研究。
据了解,分布式雷达在构型上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中国复眼’。”龙腾说,FAST叫“中国天眼”,此次在云阳建设的分布式雷达由20余部小天线组成,每一部天线孔径达25—30米,就像昆虫的复眼。
分布式雷达能自己发射电磁波探测小行星,并能接收自身发射电磁波的回波。“因为小行星本身不发射电磁波,所以用射电天文望远镜是看不到的,必须主动发射电磁波才能看到小行星。”龙腾院士解释。
据了解,该项目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由4部16米孔径雷达组成,用于验证雷达体制和关键技术可行性,可实现月球三维成像。一期项目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目前已完成所有基础设施施工并安装2部雷达设备,预计9月启动运行。
第二期“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选址云阳,将建设20余部等效口径100米的高分辨率分布式雷达,可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完成深空雷达探测与成像的演示验证,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该项目落地重庆,一方面基于重庆的地理纬度适合雷达的设置和观测,另一方面也基于和重庆在科研上的深度合作。”龙腾表示,未来还将在重庆选址建设第三期“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期作用距离达到1.5亿公里,将是世界最远探测距离的雷达,能够实现内太阳系天体高精度主动观测,也将是世界首部具备三维成像和形变监测的深空雷达。
根据产业形态的不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分为三个功能区:前海金融商务区、以前海湾保税港区为核心的深圳西部港区和蛇口商务区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蛇口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诸多挑战与此同时,当时深圳这个小渔村没有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一开始就探索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深圳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干预比较少,按照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随着未来时代的发展,这块土地产生的价值,还会接着往上走,蛇口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米尔格雷姆的研究也为市面上英式拍卖远比其他形式拍卖更为流行提供了解释足彩310预测分析开奖预测99bf.cc入口☜深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迅速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2018年人均GDP达到2.9万美元,深圳速度成为一张耀眼的名片,向中央和全国交上了值得深圳自豪的答卷